工程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当前位置: 首页 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工程系,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员。1947年以后在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1950年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52年毕业,毕业后被留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建筑力学科研室主任。此后,一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1957年提升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建筑层空间整体计算理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工程软设计理论”为国际首创;“模糊随机振动理论”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有《建筑结构的振动》(科学出版社、1979年)、《应用分析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结构优化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工程院软设计理论》(科学出版社,1992年)、《模糊随机动力系统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模糊随机过程论》(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年)、《工程结构系统软设计理论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模糊随机规划理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沈世钊,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及其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网壳结构稳定性》、《悬索结构设计》、《钢结构物件稳定理论》等著作。培养硕士、博士生100余人。




    谢礼立,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国际地震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自然灾害学报》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主任、主编,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地震安全专家组专家。曾被联合国聘为“国际减灾十年”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工程协会执行理事、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国际结构控制学会常务执行理事、《国际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谢礼立院士是我国强震观测和分析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他设计并负责的唐山三维台阵被国际学术界推为国际实验台阵,他发展的分析方法和软件经过在加拿大和日本召开的两次国际盲测会议的考核被评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谢礼立教授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得到加强”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结论的少数学者之一;也是我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提出的ABC、4P与4R等防灾减灾理论被国际广泛接受。9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和“工程抗震设计样板规范”以及“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研究。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200余篇(部),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推荐性的抗震设计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基于性态抗震设计通则》,代表性著作有《强震观测与分析》、《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数字减灾系统的研究》、《中国抗震设计样板规范》、《基于控制地震人员伤亡的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工程的新世纪挑战》和《地震工程的基本任务及其传统与非传统研究领域》等。




    欧进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工程学科组副组长、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曾任副组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国际智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其它多个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国际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报》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副主任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领域:针对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海洋平台结构及其地震、台风、波浪、冰力和爆炸冲击等具有空间分布、随机特性和动力效应的灾害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融合的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结构灾害动力效应与振动控制,结构灾害演化行为与健康监测,抗灾减灾新型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

    主持或执笔国家\十五\有关专项科研规划和863主题论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等2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两次分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 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