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所
机构简介
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12月,目前共有教师7人,科研人员20余人。成立20年来,坚持面向航天、工业领域特种电机、新能源与储能方向重大需求,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国家急需技术,培养高端人才。研究所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石油、国家电网、中车集团等大型企业长期紧密合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项目、企业重点项目等近百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近10项。
研究方向
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特种电机驱动控制方向研究的团队之一,近年来持续开展了新能源与储能电力变换及系统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
1.特种电机驱动控制技术
研究所多年来对直流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磁阻电机以及直线电机等主流电机的驱动与控制技术进行了体系化研究工作,形成了包括电机驱动技术、控制技术、全数字系统的全链条完备分析理论、驱动控制技术及系统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航天、工业机器人、特种车辆等诸多领域。
2.大功率电储能系统及应用
系统开展了大功率电化学储能电力变换、SOC均衡控制、能量管理、状态感知与智能化故障诊断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诸多大功率储能方向的瓶颈问题,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石油钻探天然气电站、地铁能量回收、航天电磁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等领域。
3.清洁能源发电技术
结合国家能源革命重大战略需求,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微电网等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共性技术,包括并网逆变、并网控制、锁相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清洁能源系统的发电效率、并网质量,推动其规模化应用。近年来在光伏微逆、光储一体化系统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
4.多源融合供能及在微电网、绿色制氢中的应用
清洁能源、储能、电网等多源融合协同供能已成为现代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对其容量配置方法、分布式能量管理策略、状态感知与寿命预测等方向进行了详细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清洁能源发电微电网、绿色电解水制氢、集群式大功率充电站、空间电站等领域。
5.电气化交通电推进与电力变换技术
电动车、工业用特种车辆、电气化舰船等已成为电机及电力变换的重要应用领域。针对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有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Xin1车载集成功率变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电动叉车、电气化船舶、水下无人航行器等。
标志成果
1.仿真、测试转台-电机系统
用于大型转台关节的驱动控制,累计支持仿真、测试台200多套。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2.大功率多相化电机系统
用于大型舰船的电推动,系统为15相设计,额定功率为2MW。
获国家自然基金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期刊30余篇,专利2项。
3.1MW超级电容储能微网频率调节系统(中石油示范工程)
首次将天然气电站的供电性能超过燃油发电站,在石油钻探行业实现了燃气对燃油的替代,使油田钻探领域向低碳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获得2021年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第五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2021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
4.3.6MW/1500V地铁线路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容量世界最大)
容量达3.6MW、62MJ,目前是世界上应用于地铁线路容量最大的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在多个城市获得推广应用。
5.航天电磁推进50MW/2GJ锂电储能装置(国内首台套)
国内首台套高速飞行列车供电用大规模锂离子电池储能装置,具备很好的技术引领示范效应,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各项试验。
6.单级式高频隔离型交直流变换系统
提出无电解电容创新拓扑,解决了制约大容量交直流变换器长寿命运行的瓶颈问题,为大功率储能、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寿命和功率密度、经济性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荣誉奖励
序号 |
时间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1 |
2013年 |
国家部委项目 |
国家部委科技进步特等奖 |
2 |
2014年 |
精密离心机 |
国家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3 |
2003年 |
电机控制 |
国家部委技术发明二等奖 |
4 |
2012年 |
多相化电机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5 |
2021年 |
天然气电站动力冲击负载补偿与节能技术及工程应用 |
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
联系方式
所长:吴凤江
电话:18745681906
邮箱:wfjhi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