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
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
绝对探查指征: ① 胆总管内扪及结石; ② 手术时有胆管炎和黄疸表现; ③ 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
12mm
,但有少数病人胆管有扩张而无结石存在,此点在胆总管探查时的阳性率仅
35%
左右。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 ① 过去有黄疸病史; ② 胆囊内为小结石; ③ 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 ④ 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
(二)溶石治疗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 1972 年 Danjinger 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 4 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
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适应证: ① 胆囊结石直径在
2cm
以下;
②
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
X
线能透过的结石;
③
胆囊管通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
④
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
⑤
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治疗剂量为每日
15mg/g
,疗程为
6
~
24
个月。溶解结石的有效率一般为
30
~
70%
。治疗期间每半年作
B
超或口服胆囊造影
1
次,以了解结石的溶解情况。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如停药后
3
个月,胆汁中胆固醇又将重新变为过饱和状态,结石便将复发,据统计
3
年复发率可达
25%
,目前此种溶石治疗还有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如
Rowachol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苯巴比妥与鹅去氧胆酸联合应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
1985
年更有人报告应用经皮肝穿刺胆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单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胆囊内溶石,取得一定的疗效。
(三)体外震波碎石
1984 年 Lauerbwch 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 简称 ESWL )。 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 12 ~ 15mm 者不超过 3 枚,直径在 15 ~ 20mm 者仅 1 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 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 45% )、胆绞痛( 16% )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 UDCA ) 8mg/kg/d ,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 11.2% 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
绝对探查指征: ① 胆总管内扪及结石; ② 手术时有胆管炎和黄疸表现; ③ 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 ① 过去有黄疸病史; ② 胆囊内为小结石; ③ 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 ④ 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
(二)溶石治疗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 1972 年 Danjinger 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 4 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
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适应证: ① 胆囊结石直径在
(三)体外震波碎石
1984 年 Lauerbwch 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 简称 ESWL )。 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 12 ~ 15mm 者不超过 3 枚,直径在 15 ~ 20mm 者仅 1 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 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 45% )、胆绞痛( 16% )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 UDCA ) 8mg/kg/d ,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 11.2% 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