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城市文化保护新道路

发布者:胡孟琪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1123

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哈尔滨的道外区,充满异域风情、装饰富丽、雕刻细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正是哈尔滨成市文化的缩影。如今,这些华丽的建筑历经了百年沧桑,已不再适合居住其中,哈尔滨政府已将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列为重点工程项目,搬迁当地上万居民,开始了对这一建筑群的修复。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现状与被搬迁居民的生活状态,7月3日到7月13日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五行者团队来到哈尔滨道外区,深入被搬迁居民中,开展了探寻以人为本城市文化保护新道路的暑期实践。

保存历史修旧如旧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老道外进行实地调查。十九世纪末,中东铁路的贯通让沿途的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中大片的沙俄附属地里,一栋栋欧式建筑纷纷出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族资本家们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巴洛克建筑进行改造,建起了被后人命名为“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群。这些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见证了哈尔滨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

队员们在搬迁项目指挥部了解到,早在2007年,哈尔滨市政府就开始了“中华巴洛克”的保护更新计划,为了配合项目建设,政府先后三期进行街区拆迁工作,房屋征收面积28.5万平方米,征收户数4500户。“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修复宗旨是‘修旧如旧’”靖宇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向实践团队员们介绍,“现在的修复属于保护性修缮,不改变街区的原貌,那些新修建的、破坏街区历史风貌建筑都要拆除”。


1靖宇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向实践团队员们介绍


峥嵘岁月无限怀念

了解了中华巴洛克街区的保护、搬迁情况,队员们又赶赴大部分居民搬迁到的陶瓷小区,对原老道外居民进行采访。从中华巴洛克街区搬迁走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生活,都是怀念不已。说起道外头道街到二十道街曾经的繁华景象,老人们如数家珍:“当年头道街和二道街茶馆多,一道晚上都热闹的不像样子。三四道街是做小买卖的,当铺呀、饭馆呀,五道街是卖农杂的,我们买东西都去五道街。六道街卖丧葬用品,七道街买煤炭,还有剧院、评剧院……

“那时候邻里关系特别好呀”,老人对队员感叹,“有人结婚了,我们小孩子就都去给拉婚纱去,还抢喜糖。一个院子里一百来户,都是住了一辈子的,大家都熟悉,夏天从一楼的住户家里接出一条水管子,大家就一起在院里洗衣服,冬天每户出一个人,一起把院子里的雪扫出去。”

有的老人回忆起了当时的娱乐生活:“那时候不是没有电视之类的嘛,晚上吃完饭也没什么事,大家就从家里搬出个小板凳,凑在院子里拉起家常。”


2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生活


搬迁新居改善生活

队员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因为中华巴洛克大院里户型小,每户人口多,居住条件十分拥挤,加之没有上下水,生活十分不便。居民们大多都对搬迁到新的小区感到满意。从十平米的小屋搬到六十平米的高层,居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对于搬迁工作,老人们评价很高:“历史得向前发展嘛。巴洛克那种老房子已经不适合居住了,就交给政府去发展旅游,多好的房子你也不能住一辈子嘛。现在这个小区挺好,这河边的大坝绿化做的也好,我们平时就都来这里散步。”


3傍晚来大坝上散步的居民

对中华巴洛克街区的调查,在实践中给队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历史是人的历史,城市文化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核心,倾听群众诉求,把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兼顾文化保护和居民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发展和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