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化工与化学学院研究生“周末学术汇”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6日晚上,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生党员工作室组织的研究生第79期“周末学术汇”学术交流活动在明德楼C809成功举办,本期主题是“催化及发光材料制备与应用”。共有四位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科研工作方面的经验。

张佳佳从甲基丙烯酸盐配位聚合物到串联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多个方面展开介绍。多相催化体系的催化剂能够较为容易的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其催化性能和原子-分子尺度的表面结构具有紧密相关性,通过精准调控催化剂的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可以将多步反应串联在一个催化剂上完成反应。李郭敏主要介绍了稀土掺杂光催化剂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稀土掺杂氮化碳的制备以及稀土掺杂氮化碳的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结合稀土元素特殊的4f结构,关注光催化技术在新能源、污染物降解和环境修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非金属半导体石墨相氮化碳因其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具备的应用前景。王新栋介绍了一种提高生物成像质量的方式,通过将发光蛋白的光谱范围扩展到近红外光区,使其发光的穿透深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生物成像质量提高,同时有效克服了现有发光蛋白的光谱范围集中在可见光区而导致在生物体内的穿透深度很低,进而对生物成像的发展造成限制的问题。关斌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随着电网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之类的储能市场不断发展,要求锂离子电池(LIB)的下一代电池具有更高的容量和更低的成本。而在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候选材料中,锂硫电池(LSB)因其具有1675 mAh/g的高比容量和可承受的硫阴极价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硫阴极的一些固有缺点,如硫的导电性差,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大以及溶解的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极大地限制了LSB的实际应用,关斌使用多种纳米材料开研发出了一种高性能的硫载阴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每位博士研究生报告结束后,都对在场同学们所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参加学术汇的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遇到的科研学术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不同研究课题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广大研究生同学扩展视野提供了有效途径。

image 735

image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