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百日行】“建证百年 筑校传承”建筑设计教工党支部与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开展校园见学活动

对于哈工大建筑人来讲,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在校园里留下的不同时代标志性作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筑学科为国所需、为民所用的发展史和建筑人扎根东北、爱国奉献奋斗史的生动具体体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月2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根据学校和学院党委部署安排,结合专业实际,建筑设计教工党支部与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建证百年 筑校传承”见学活动,通过走访一校区“校园红色见学线路”中由建筑学院前辈设计的典型建筑,回顾四史、学校百年发展史和建筑人在学校百年发展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中感思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策划伊始,支部师生踊跃献言献策,哈工大的发展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其建筑品格也与民族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体现出鲜明的爱国奋斗精神底色。两个师生党支部决定通过哈工大校园内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以及背后的奋斗故事,将百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追根溯源、迅速崛起”、“扎根东北、自主建设”、“跨越发展、文脉传承”三个阶段,先后踏勘了主楼建筑群——邵逸夫体育馆——哈工大星等校园地标建筑。活动由曾荣获“校十佳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贾永恒引导见学,师生党员们根据个人专业研究背景进行交流补充,气氛活泼热烈。

在主楼建筑群,师生党员们一起回忆了哈工大回到祖国怀抱后“追根溯源、迅速崛起”的发展时期,并通过建筑系教师们对其设计者邓林翰先生事迹的回忆,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建筑师素养课程”:作为“八百壮士”之一邓先生是建国初期哈工大建筑学科的标杆人物,他拒绝了美国绿卡和优渥的待遇,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建筑教育与建设事业;在完成抗美援朝纪念馆设计之后,他以学校的名义将设计费全额捐出;在外出调研时,他强烈要求从当地政府安排的五星级酒店搬到招待所居住,绝不多花党和人民一分钱,正所谓“学品如人品、为学先为人”。

师生党员在主楼建筑群踏勘、学习

师生党员在主楼前合影

之后,师生党员们来到了代表着“扎根东北、自主建设”阶段的邵逸夫体育馆,这是1995年的校庆献礼作品,它功能实用、造型独特,给当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指导下的校区风貌注入了一抹亮色。支部纪检委员董宇为大家分享了体育馆的设计理念及结构形式以及其设计者梅季魁教授的经历:学生时代,梅教授选择就读哈工大的航空工程学科,后来该学科并入清华大学,在能进京时,他坚决选择留下;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援藏工作达十年之久,有机会返回内地时,他又一次坚定选择了回到了哈工大,可谓是“三次选择扎根东北,一生钟情工大建筑”。

师生党员现场学习体育馆设计理念及背景

师生党员在体育馆旁合影

最后,师生党员们来到了校园前广场的标志性雕塑“哈工大星”前,雕塑表现的主题为“星际旅行”,向人们述说哈工大与中国星空探测的不解之缘和在相关领域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孙澄教授向党员们分享了十余年前负责包括“哈工大星”雕塑在内的校园更新改造工作经历:“哈工大星”是校园更新的“重头戏”,位于校园的主广场,地域位置重要,情感关注独特,更难的是它处在城市立交桥上部,场地关系复杂,施工难度大。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一共推敲了60多个方案,经过9次方案汇报与评选,才确定了今天的“哈工大星”。“虽有艰辛,但为了学校做什么都值得!”师生党员们为这种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师生党员现场学习“哈工大星”的设计涵义

师生党员在哈工大星前合影

教工党支部书记薛名辉总结说:当前,“跨越发展、文脉传承”已然成为哈工大建筑发展的全新时期,当哈工大建筑人参与建设的新校区主楼形象矗立在黄海海岸与珠江江畔时,一校三区的宏伟发展蓝图也打下了哈工大爱国奋斗精神传承的烙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一路砥砺前行,历经几多风雨,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今天的活动,让师生党员们走出教室,用双脚丈量历史、用双手触摸文脉,用见学激发继承老一代建筑人的光荣传统,让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透过建筑品格融入血液、沁入灵魂,哈工大建筑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继续追求卓越、建功立业、坚定前行!